上海张江 V.S. 苏州工业园区的生命科学产业
生命科学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各地政府也在新一轮十四五规划中纷纷在各细分赛道发力。而作为承载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张江科学城和苏州工业园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4年以来,全国共批准99个创新医疗器械,有18个来自张江;2019年,诞生了全国1/3的I类创新药;2020年,全国批准上市的8个抗体药物中有5个来自张江。
而苏州工业园区更是在近年来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园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五个单项竞争力中,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均位列第一。
回顾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两者究竟孰强孰弱?而未来又将走向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
1.1 过去二十年间苏州发展飞速,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
2021年上海的GDP达到了43214亿元,苏州为22718亿元,约为上海GDP的52%,而该比重在2001年时仅为34%,可见过去20年间苏州的经济规模有了飞速的提升。
图:苏州和上海GDP与其同比增速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苏州的飞速发展于“外向性”密不可分,该推动力甚至超越了其对上海的影响;
一方面苏州进出口总额对GDP的拉动优于上海:2017年以来苏州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值均高于上海,且高于100%。
图:上海和苏州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一方面,苏州的外商工业总产值占比也优于上海。作为地级市的苏州自2006年以来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的工业企业产值占比就一直高于上海(上海保持在60%左右)。
图:上海和苏州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的工业企业产值占比(%)
注: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1.2 苏州工业规模大,但上海工业附加值高
两大城市在2007年以后都有着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提升的产业升级趋势,但相较之下苏州的二产比重(50%)仍然明显高于上海(30%),也从侧面体现出苏州重二产、上海重三产的产业结构。
图:上海(上图)和苏州(下图)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变化
注: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具体到工业总产值数据。2021年苏州的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了上海,达到了41308亿元,而在过去15年间其产值同比增速一直远高于上海,且2021年的产值增速差仍然大于5%,可见在短时间内工业的高速发展依然是苏州的发展重点。
图:上海和苏州工业产值情况与同比增速
注: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再看工业发展的质量。一般来说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产值的比重越高,越能说明工业的经济效率越高。2005年之后上海该比值一直高于苏州,而在2018年后该比值差距再次拉大,可见尽管苏州的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上海,但工业发展质量还有些许差距。
图:上海和苏州工业增加值与工业产值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1.3整体形成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苏州的格局
2020年有效期内,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7012家)远胜苏州(9772家),相比之下高质量的企业仍然更愿意选择上海。此外,对于高等级的研发要素,无论是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获奖城市还是高水平人员如院士等,甚至最新落地的“国家科学中心”,上海依旧具备比较优势。
2.1 两大园区并驾齐驱,苏州工业园区驶入快车道
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总产值为1000亿元,同年张江科学城的产值为1100亿元,两大园区的产业发展可以用“比肩”来形容。
此外,苏州工业园区近年来发展速度飞快。一方面,产值增速快于张江。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生命科学的产值相较2019年增加了25%;同年张江科学城的工业产值增速仅为6.8%。
图:两大园区的生命科学产业产值及增速
注:数据来自公开资料,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排名提升较快。在2020年的竞争力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已经超越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成为了第一名,并且在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等多个单项排名中获得了第一的位置。
“苏州和上海并驾齐驱”这个论断似乎和我们主流认知有所偏差。其中一大原因是在当下的区域格局形成了“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苏州”的模式,上海逐步成为企业的成本中心,而苏州等其他地区反而成为了利润中心。
2.2 细分赛道上张江药更强,苏州械更好
截至2021年,张江共上市Ⅰ类新药16种,苏州工业园区上市Ⅰ类新药10种,张江的创新药上市数量高于苏州工业园区。而在创新医疗器械方面,截至2021年张江共上市了12个创新医疗器械,而苏州工业园区该一数值为18,略高于张江。
从数值的体现中可以看出似乎相较之下,张江在生物医药方面更强,而苏州的医疗器械赛道的成果更加突出。
2.3 发展至今,两者均打造了完善的产业生态圈
无论是“研发圈”(引入国内外科研机构)、“服务圈”(动物房、CDMO、加速器等服务配套)还是“资本圈”(产业基金),两者都在过去的发展中逐步配全,并成为了吸引优质企业入驻的核心竞争力。
2.4 为推动产业发展,张江还首创了众多突破
● ① 提出“孵化器”模式助力本土产业环境形成
2004年张江成立的药谷平台培育了超过450多个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创新企业,成功毕业迁出企业380多家,君实生物、华领医药、之江生物等上市新贵均出自其中。成功的“孵化器”模式也引来众多生命科学产业园的模仿和学习,例如苏州BioBay也建立起了百拓这一孵化平台。
● ② 提出“VIC”模式打通资本和企业的通道
2005年,由浦东新区科委、张江集团、张江药谷举办的产业发展论坛上,“VIC”(投资+知识产权+CRO)的模式被正式提出,新药研发外包产业在张江开始启动并逐步辐射全国/全球。
● ③ 提出“MAH”制度解决土地紧缺的矛盾
为解决张江“用地紧缺”和“产业化”需求的矛盾,张江经过多年的调研,尝试模仿国外“证照和场地分离”的模式并形成了可实施、可操作的解决方案。2020年“MAH”模式正式完成法律修订。至此,新药“药、证分离”制度落地,生产力极大提升,也促进了近年来一大批CDMO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3.1 维度一:企业集聚——张江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更多;苏州相较之下关注头部企业
● ①龙头企业集聚上:张江龙头企业更多且更国际化
以制药为例,根据美国知名医药网站FiercePharma公布的世界前十企业中,9家将其创新中心、总部基地、研发中心等设立在上海张江;3家将其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设立在苏州工业园区。
而从进驻时间来看,除了葛兰素史克优先选择在1997年于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生产基地外,基本上龙头企业均在2010年前选择先进入张江科学城。
表:10大生物制药企业在张江科学城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布局
注:数据来自FiercePharma、公开资料,为不完全统计,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而在医疗器械企业这边,前10的企业中各有4家在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落地,在数量上两大园区平分秋色。
表:十大药械企业在张江科学城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布局
注:数据来自Medical Design and Outsourcing、公开资料,为不完全统计,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 ②上市企业集聚上:张江“孵化”出了更多的企业
据相关统计,截至目前张江科学城共有87家企业上市,其中有39家生命科学企业,约占各自上市企业总数的44.2%,总市值约为4800亿元人民币;而苏州工业园区共有59家企业上市,生命科学领域共有20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占比约为33.9%,总市值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可以看到无论是从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规模,上海张江都略胜一筹。
表:张江科学城和苏州工业园区上市企业情况
注:数据来自张通社、Wind,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截至2022年9月。
从上市时间切入,张江首个上市企业(2002年)足足比苏州工业园区(2016年)提前了约14年。
图:张江科学城和苏州工业园区各年度上市企业数量
注:数据来自公开资料,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此外,我们还可以简单看一下上市企业的相关质量。在张江42起上市事件中,选择在科创板登陆的企业最多,共有18起,占到43%;4起选择在主板登陆,值得注意的是另有6起IPO选择在纳斯达克美股上市。
在苏州20起上市事件中,选择在港交所登陆的企业最多,共有12起,占到约60%;此外5起选择在科创板上市,1起选择在主板登陆,另有1家选择在纳斯达克美股上市。苏州工业园区有将近60%的企业(12起)选择18A上市,而张江该数值约为33%(11起)也能侧面说明这一问题。可见现阶段的企业质量明显弱于张江。
图:张江科学城和苏州工业园区上市企业的上市地点
注:数据来自公开资料,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3.2 维度二:产业链环节——相较之下,张江科学城在研发、临床方面优势突出;苏州工业园区在生产方面优势突出
● ① 龙头企业选择在不同产业链环节切入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
以制药企业为例,龙头企业大多选择将中国或亚太总部研发中心设在张江,近年来选择切入更上游的“孵化+加速”赛道。
上海张江外企研发中心之路的里程碑事件是2004年罗氏研发(中国)成立,随后各大知名药企均在张江设立基地。近年来随着JLabs、罗氏加速器大楼成立,可以看出龙头药企对张江更为明晰的定位:孵化+加速。
而苏州工业园区则更多承担着生产基地的职责,近年来基于整体能级的提升也吸引到了研发功能的嵌入:比如2015年罗氏诊断亚太生产基地落户于苏州工业园区,2019年该基地升级为研发中心;2006年诺华将生产基地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到了2019年该基地也升级成研发中心。
● ② 上市企业也有相似的选择
在张江上市的39家企业中有9家在苏州有所布局,在苏州切入布局的方式主要还是围绕苏州工业园区的“生产”属性进行展开。
例如君实生物、再鼎医药、三生国健、药明巨诺等生物制药企业也均是在药物进入临床后选择在苏州建立GMP或CDMO的生产基地。从这些企业的选址轨迹也能看出苏州在现阶段依旧还是“工业属性”强于“研发属性”,而张江才拥有真正的全球化“研发属性”。
表:在苏州工业园区有布局的张江上市企业及其情况
注:数据来自公开资料,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那在苏州上市的20家企业中,又有几家在张江或者上海进行了布局呢?仅有5家企业进行了布局。不过有趣的是除了沛嘉生物曾在张江建立之外,剩余4家企业均是选择了在上海的其他地区如徐汇(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医学院总部周边)等设立“临床+研发”基地。
表:在上海有所布局的苏州工业园区上市企业及其情况
注:数据来自公开资料,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可以看出张江(或上海)基于其强大的生命科学基底和生态圈,强在“研发”“临床”,而苏州虽也在研发方面有所建树,但相较于张江环节优势上更聚焦在“生产”这一阶段。
图:张江科学城和苏州工业园区在生命科学产业链环节上的
比较优势对比
3.3 维度三:资本认可——苏州工业园区仍有可提升环节
其实我国生命科学赛道的投融资城市存在高集聚的空间特点。基本上70%的融资金额和融资次数均投向了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苏州五大城市。其中上海无论从融资金额还是融资次数都远胜苏州。
图:上海和苏州生命科学赛道的融资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IT桔子,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此外具体到单笔融资金额的数值和融资金额与城市产值的比值,上海明显高于苏州:即在相同产值下上海的企业更被认为能在未来创造出更高价值。可见相较之下,在产业发展前景方面苏州至少还是不如上海更为普遍受到资本认可。
图:上海和苏州单位企业(生命科学赛道)融资金额对比
注:数据来源于IT桔子,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上海和苏州生命科学融资金额占产值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IT桔子,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3.4 维度四:产业辐射——张江的产业能级已经辐射了全上海,而苏州仍唯工业园区独大
我们将两大城市的生命科学赛道的高新技术企业做了一个简单的热力图分析。相较于苏州,上海生命科学产业显示出了“多点开花”的空间格局:张江无疑是相关企业集聚度最高的片区,但闵行的临港浦江城、中心城区如徐汇区等也成为了优质企业集聚青睐的地点,甚至近郊如松江、宝山等也形成了相关企业的集聚连绵带。
而苏州尽管各个片区也有相关的优质企业入驻,但整体还是形成了“工业园区为首,高新区为辅”的全市产业格局。
图:上海和苏州生命科学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热力图
注:数据来自企查查,由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或许更加直观。张江高新园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占全上海24.73%,而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数量占苏州的比重高达46.93%,企业数量权重基本上是上海张江的两倍。侧面展现了当下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能级还未辐射至全苏州的事实。
3.5 总结:两大园区相辅相成,发展路径截然不同
借助上海的全球性,张江在一开始迅速成为了生命科学的研发高地,抓住龙头企业带动上海和苏州的产业发展。近些年来产业链逐步往上游(孵化)和下游(产业化)发展。苏州起步较晚,一方面抓住头部企业/初创企业打造生态链,另一方面借助工业基础成为产业化基地。后者随着生产环节的高附加值提升逐步支持企业和园区进一步向上游研发环节进军从而延伸产业链。
两大园区随着生命科学产业的兴起、时间的推移都各自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圈。但我们依旧能看到两大园区的发展路径和比较优势有所侧重。
4.1 看目标,两大园区都有了明确的方向
在最新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10000亿元,实现总规模4000亿的增长。
在《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年)》中提到,到2025年,苏州力争集聚生物医药企业6000家,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3000家,上市企业突破30家,重大领军人才团队超过50个,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产值规模约占当年苏州整体目标的62.5%。
4.2 看产业,我们认为多元细分、带有产业化功能、强调创新孵化的产业园区更受未来欢迎
目前我国在生命科学产业或许有三大趋势,而这也将带动下一阶段的生命科学产业园的发展方向——
● ①产业越做越大,细分赛道越来越多,产业环节越来越精准,未来企业“分工化”格局愈发成熟
任何一个优质园区既要强调龙头企业引领,同时培育产业土壤,吸引具有活力、小而美的优质企业。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孵化加速器落地张江、而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强调打造“国际企业总部集聚区”的战略定位了。
此外对比美国波士顿(综合性节点)、湾区(聚焦AI+医药)和圣地亚哥(聚焦精准医疗)三大产业高地的发展赛道,可以看到优质的园区并不只是“大而全”,做精做专某一细分赛道也未尝不可。而这样的“合作关系”目前在我国的园区发展中相对缺乏。
● ② 发展阶段上部分创新药已进入了规模产业化的阶段,未来“产业化”需求将会大幅提升
在“产业化”这一维度,两大园区均已有所布局。其中拥有“生产”基础的苏州工业园区或更具备比较优势,而张江虽然在近期规划中提出建设“产业化基地”,但受限于土地指标、建设时间成本,补齐“产业化”这一短板或还将借助上海其余地区之力并需要一定时间成本。
● ③ 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依然是研发端能力的突破,国际化视野必不可少
产业高地的崛起均与城市研发基底密不可分。从这一视角切入,虽然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全国顶尖的生命科学产业生态圈,但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高校实力,城市基底依旧与上海有所差距。
4.3看方向,张江和苏州未来的发力方向或许也不同
我们认为张江的三大趋势将是“AI+医药”、“产业化”、“创新孵化”;而相较之下,苏州工业园区的三大趋势或许是“资本+”、“研发主导”和“国际企业总部集聚区”。
4.4 看不足,张江或还面临上海内部的竞合关系,而苏州发展受限于城市能级
● ①上海虽提出1+5+x,但地区之间或还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上海将联动其他区县共同构建“1+5+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而苏州也在最新一版规划中提出了“1+N”的产业格局。
尽管张江依旧是上海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核心,但权重占比仍然弱于苏州工业园区于苏州的地位,因此上海的“5”或许和张江保持一个微妙的竞合关系:比如我们能看到在最新出的“5”之一宝山区生命科学产业行动计划中“鼓励企业委托生产”一节中多次提出“本区”这一词:
对宝山区内药品或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本区生物医药企业(委托双方无投资关联情况)提供生产服务、对宝山区内药品或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本区生物医药企业(委托双方无投资关联情况)生产其所持有药品或器械产品等给予一定金额支持。
此外张江的发展还受限于规划较早带来的空间不足和碎片化的特征,交通对外通达性相较于苏州工业园区也有一定差距,最后土地紧张也制约着张江发展。
● ② 苏州的城市能级依旧相对较弱
对于生命科学产业链而言,或许研发环节和生产环节对于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可以称得上不分伯仲,但到了临床环节和应用环节,苏州无论从三甲医院还是高校资源维度,与上海能级相比均有比较大的距离。而就未来而言,生命科学前瞻性的科研突破(科学平台和大科学装置)未来还是将以上海为核心并同步辐射到苏州。
其实从这个视角出发,沪苏之间的产业还是相互有所依赖、互为竞合。而对于苏州工业园区而言,借力上海依然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未来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的生命科学产业究竟孰强孰弱?在我们看来,与其说两者要拼个高低,倒不如携手合作共赢。
一方面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生命科学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期,但与欧美的产业发展仍然还有距离,因此当下互相合作更为重要,相较之下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前驱者和领头羊未来更多的应该是要承担“领头”的功效。
另一方面,无论是顶层规划还是实际企业关系网络我们都能看到对于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区域化已经成为了关键重点: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甚至将上海和苏州划分为同一个科技集群。
图:2017-2022年中国科技集群全球排名
注:数据来自GII,未尽研究。
不过适当的“竞争”关系也有助于加强市场活力。只有各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健康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生命科学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最后,张江与苏州工业园区如何从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站位,遵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战略引领方面,我们提出了三条原则性建议——
战略引领方面,积极培育长三角生命科学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领头作用。打造示范引领创新平台和机制创新,建设成为引领全球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
差异定位方面,聚焦构建多方主体协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形成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合作共生方面,加强张江科学城和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网络一体化推进。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同,数据共享治理等机制,提升长三角生命科学产业高地的一体化。
来源:金地威新
E.N.D
往期文章推荐:
恒瑞医药子公司否认了外界关于公司“解散”的传闻,并通报了股东大会决议
生产仅1天!Myeloid LNP-mRNA体内制备细胞疗法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超越传统CAR-T
CDE发布两项关于细胞与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
北京市人民政府发文,重点发展基因技术、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细分产业
张锋与刘如谦创立!首款碱基编辑通用CAR-T疗法完成首位患者给药
重磅,CDE发布《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2022年)》
国投集团等7亿成立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含基因治疗与细胞技术开发业务